2012年2月27日 星期一

網路訊息曝光/exposure information on the web

這年代,依賴網路為生的人,都會有社交網站的帳號,但為何不是每個有帳號的人,都能變成資訊傳播的節點,發揮媒體的功能?像是為自己公司網站帶來大量流量?一發言很多人回應,很多人轉發?以我先前擔任網站編輯,經營網路媒體的經驗告訴我,雖然媒介會隨著時代而變化,但都需要通路去散佈訊息,而不是帳號設立了,就會有人時時關心。這當中得花心力經營。

先從團體組織的社交帳號談起好了。與傳統媒體類似,媒介只是傳播途徑。在使用新的傳播途徑,傳播的內容是什麼,多久放出新內容呢?這都需要在設立帳號時都想清礎。以部落格而言,它很適合放格式及時間不限的內容,而社交網路像是噗浪、臉書、推特由於是時間流的概念,得固定頻率以及放出具時效性的內容。依網站內容屬性來說,文章型網站適合在社交網路上貼文章連結,提醒閱聽人有新的內容出刊,如果是服務型的話,則可以發佈服務上新增的功能、活動訊息,或是閒話家常,談與自己工作有關的話題。名人型網站的話,得天獨厚,人氣指數本來就大,經營社交平台算是增加與迷眾的互動管道。

再來就是通路的建立。以傳統印刷品來說得與書局談好相關事誼,考慮便利商店、量販店是否要鋪貨?社交媒體也一樣,只是這「通路」是在虛擬世界。你可以直接面對群眾,成本低很多。只要搞清礎客群在那裡,透過社交網路「交朋友」的方式,拓展你的客群。或者到相關論壇打廣告,告知你們組織社交網路的存在。搭配前面提到的內容定期刊出,只要題材吸引人,能讓其他網友轉載,曝光量也會增加。必要時請網路名人幫你向他群眾介紹。資源多時採用傳統公關宣傳模式,辦活動弄抽獎吸引人氣。

有人說這是個人媒體的時代,這年代的名人有些是從網路上紅起來的,部落格圈、噗浪上的名人貼文或是寫個人觀點,常常不少人轉閱。但一樣會有前一段提到的「通路」問題。每個人他會關注的消息不同,貼出來的內容也就不同了,不一定每個人都有機會紅。有人偏重生活中事情,除非你很有名,這些事情大半只有朋友會關心。挑選一個主要的書寫主題,寫到部落格上,社交網路則可以貼你感興趣的其他東西。更何況人的注意力有限,有很多個人平台,意味著不夠突出,就不會有多少人注意到你。

台灣網路名人Ilya曾在他的推特上說過:

其實我們自己本身經營 social media 的時間,就往往被各種傳統組織(公司、大學、計畫、機構)視為是「額外」「多餘」的勞動與資源。#TELDAP2012 #Culturemondo https://twitter.com/#!/ilya/status/172226058454712320

初期看經營社交媒體得花不少資源,可能看不出來什麼成效,但如果有持續不中斷的經營,方向正確的情形下,會得到不少反饋。先前我經營社交媒體,追蹤的人,有些人在現實生活中遇到,甚至有密切的合作關係。

上個職位才離開沒多久,新工作得思索新的網路策略。等之後想好怎麼寫,再來發新文章講先前的實務經驗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